您好,欢迎访问全民义务植树网!
新闻资讯
栾川县林业局实施“六部曲”奏响生态脱贫最强音

发布时间:2017/07/27

今年以来,栾川县林业局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脱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将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同步推进,实施“六部曲”奏响了生态脱贫最强音。



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贫困农户产业增收。扶持培育有林业基础的贫困村发展林业产业专业村26个,占全县贫困村的1/3以上,其中核桃专业村10个,桃梨水果专业村6个,其它特色经济林、苗木专业村10个。重点支持潭头镇、赤土店镇、陶湾镇等木本油料生产基地,白土镇无核柿子、油用牡丹生产基地,白土、冷水、三川、庙子镇、叫河镇、陶湾镇山茱萸、连翘为主的木本中药材生产基地;重点培育合峪镇、陶湾镇特色水果生产基地;按照“一区两带”(以三川、叫河为区域、沿伊河、小河为两带)的布局,以三川镇和叫河镇为中心区主要繁育金叶水杉、红国王挪威槭、黄金枫、金叶榆、金叶白蜡等彩叶苗木及观赏牡丹等高档花卉;“两带”主要以伊河、小河两侧繁育血皮槭、元宝枫、七叶树及常绿耐寒阔叶类乡土树种,其中伊河两侧为耐寒常绿阔叶树种示范区,小河两侧为珍贵乡土树种示范区;在潭头镇、重渡沟管委会等形成多点布局,建立大规格苗木培育区;在合峪镇、重渡沟管委会建立蕙兰及高山花卉培育区,把栾川打造成“中原最大的槭树科苗木繁育基地”和“国内专业的彩叶苗木示范基地”;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白土镇,狮子庙镇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通过林药、林花、林菜、林菌、林禽、林蜂、林采模式,构造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新兴产业,重点培育陶湾镇,庙子镇在森林康养资源较优、特色优势产业突出、基础配套设施较好的重点区域,突出“休闲、养老”主题,针对大众市场,把握全域旅游的发展趋势,以处于林区的重点组、重点农户为对象,加强通道、水系、新居绿化,提升森林景观,大力发展农林特色产业,配套完善森林康养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森林康养基地”、“森林人家”建设;重点支持三川镇,冷水镇在针叶林区着力探索森林经营碳汇经济,提高对林业碳汇项目储备与开发的认识,要利用适用的方法学储备和开发林业碳汇项目,使碳汇经济成为山区农民致富新的增长点。



二、大力推行“贫困户转岗(营)护林员”模式,推进贫困农户劳务增收。推行“贫困户转岗营林员”模式。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岗为生态护林员、天保公益林护林员和森林防火专业队员,实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全县安排贫困户护林员720名以上,月工资在750至850元,保证每户每年将有9000至10200元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护林员发展林业产业,把护林管理与发展特色经济林、苗木花卉、食用菌种植等林业产业结合起来,让管护人员在管护森林的同时经营森林、在享受劳务收入的同时获得资产性收益;推行“贫困户转岗营林员”模式。将营造林、森林抚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矿山植被恢复等林业重大工程任务和资金向贫困村和贫困户倾斜,组建贫困农户专业服务队,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收益水平,实现工程落地、生态脱贫。2017年在合峪镇马丢村、潭头镇垢峪村等6个乡(镇)11个贫困村实施森林抚育10.3万亩,投入资金2060万。全县参与贫困人口达到1000人以上,平均每人每年可获取劳务收入1.3万元以上,工资全部通过“一卡通”直接转至贫困户账户上,每年保证贫困户务工时间在4个月以上。鼓励和支持贫困农户利用抚育间伐材,发展食(药)用菌种植业和木制品加工,发展林下经济和其他多种经营项目。鼓励国有林场、森林公园、森林旅游企业优先聘用周边贫困户从事服务性岗位或季节性工种。



三、大力发展珍贵树种,推进贫困农户长远增收。珍贵树种材质好、用途广、价值高,是加快富民林业发展的重要实践,也是推进贫困农户增收的有效途径。鼓励和支持秋扒乡,狮子庙镇,潭头镇等乡镇大力发展金丝楸、水曲柳等珍贵彩色树种,推进贫困农户长期持续增收,实现“蓄宝于山,藏富于民”。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与脱贫工作相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计划实施退耕还林5万亩,退耕还林补助1500元/亩,将优先安排贫困村(户)退耕还林,使贫困村退耕还林面积达到全县退耕还林面积80%以上,在贫困村大力发展木本油料和特色经济林,积极推行林药种植模式,让广大退耕还林农户在享受补助的同时培植持续增收的产业渠道。



四、大力加强培训服务,推进贫困农户技能增收。“林业科技推广 ,如何为脱贫插上翅膀”。高度重视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林业高级工程师为首席专家,林业工程师为专家,林业其他技术人员和林业乡土拔尖人才、经济林技术服务队、林木种苗工等704名人员组成的县、乡、村三级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实现不同专业专项服务。组织林业科技推广人员开展“创建一个示范基地、培养一名技术人员、推广一项林业技术、带富一批贫困群众”活动,培养贫困人口致富带头人100名以上。大力实施“经济林管理精品村(园)、“标准化示范苗圃”、“示范点、示范林、示范园”创建工作。加强北京林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借力林业专家提升林业服务水平。加大培训力度,送技术到田间地头,对贫困林农免费开展花卉苗木生产、经济林栽培、林木病虫害防治等林业实用技术培训,帮助贫困地区林农掌握林业新技能,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


五、大力加强资源保护,推进贫困农户生态增收。实现贫困农户增收,决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必须把加强生态保护摆在优先位置。深入实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人工造林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生态保护、森林抚育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大贫困村植树造林力度,努力扩大森林面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贫困地区生态功能;全面落实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全力确保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兑现落实到户到人,增加林区贫困群众政策性收入。全县纳入补偿总面积66.85万亩,补偿资金601.67万元,全县纳入国家级公益林经济补偿的涉及35个贫困村,补偿面积29.78万亩,补偿资金267.95万元,补偿农户1.6万户,其中:贫困户2407户,贫困人口8992人,补偿面积6.5万亩,补偿金额58.1万元,占全县贫困村补偿总额的22%;全县35个贫困村投保面积29.78万亩。开展“你造林我买单,政府购买造林”活动。将造林任务和资金向贫困村倾斜,鼓励和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组成营造林专业合作社直接参与营造林工程,并对新造林地进行抚育管护,在参与林业工程中获得利益。同时林木利益的分成,造林后土地所有权属不变,保存林木的所有权、经营权按比例分成,土地所有者占保存林木所有权、经营权的60%,村级集体经济占40%。在全县75个贫困村、35个旅游重点村、38个绿化重点村开展“百村添彩”、“一村一路”赠苗添绿活动,重点做好入村道路、村中道路、村委所在地周边山体、庭院及学校等的绿化美化工作,通过活动开展使贫困村、旅游重点村和绿化重点村的村庄绿化、乡村道路绿化水平得到空前提高,使贫困村、旅游重点村和绿化重点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六、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推进贫困农户要素增收。深化林业专业合作社创建和规范化建设,增强合作社在林业扶贫中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和引导林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林场和林业经营大户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定向帮扶的联系机制,通过入股分红、订单合作、定点帮扶、耕(林)地租赁、长短期用工、林产品订单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户增收脱贫,对积极参与贫困农户增收的各种林业经营主体给予项目资金的倾斜支持,并将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带动帮扶农户脱贫作为评选林业龙头企业、示范家庭林场、农民林业合作社示范社的重要条件。引导帮助贫困农户在自愿基础上,积极参加林农专业合作社和林业专业协会,提高林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带动更多的贫困农户发展经济,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优化林业金融服务,构建林业融资平台,推行“林保贷”贷款新模式,切实满足贫困农户的融资需求。对贫困村的林业项目贷款,优先安排中央财政贴息。完善森林保险制度,扩大森林保险品种,大力推进政策性森林保险,最大限度的防范自然灾害,确保贫困农户不因灾返贫。开展“互联网+林业产业”行动,通过林业电子商务平台为贫困农户提供更多的政策、市场、科技等生产生活信息服务,实现林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在贫困地区创造条件建立现代林业示范区,带动林业产业发展,优先安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示范项目,在创新经营机制、发展模式、提高效益等方面为林业精准扶贫示范引路。



到2020年,全县经济林总面积达到47万亩以上,其中核桃干果总产量达到1.2万吨,总产值突破8.4亿元;营造楸树、水曲柳丰产林基地1.5万亩;建设标准化苗木种植基地10000亩,产值达到5亿元;建设森林人家300个以上;实施森林经营碳汇面积30万亩,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 林下经济面积达到10万亩,全县示范性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00家以上,示范性家庭林场50家,培育超亿元林业产业集群1个,带动农户50000户以上,林业产业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达到85.3亿元,农村贫困农户人均林业纯收入同比增长17%以上,直接受惠贫困农户收入在原有基础上增长30%以上。